整合并購將成為零售業開放后最有效擴張方式
○對外開放不僅沒有阻礙國內批發業和零售業的發展,反而加速了中國分銷業的改革和業態的轉變。
○在經營業態上,外資零售企業將進一步創新,外商獨資商業企業將有所增加,將出現外資并購中國本土商業企業的趨勢。
○加快產業整合和收購兼并,將是中國零售企業擴大自身規模、實現效益梯度增長的有效方式。
12月11日漸漸臨近,根據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中國零售業將全面對外資開放,也就是說外資在國內開店將不存在數量和地域限制。面對零售業對外開放程度的進一步擴大,中國零售企業將如何克服規模小、負債高、利潤低的劣勢,從容大膽地與“狼”共舞,并爭取最終的角色替換,成為走出去的“狼”而不是羊圈里柔弱的“羊”呢?
內外資本三足鼎立
外資零售巨頭不僅加快了在中國擴張的速度,其進入的業態也由單一向多樣化演變
零售業屬于主動提前開放的行業,在入世前已開始對內資與外資開放。因而,零售業不僅是我國加入WTO后最先全面開放的行業之一,同時其實際開放進程也快于入世時間表,目前已形成國有、民營和外資三足鼎立的火熱局面。
從外資方面來說,1992年開始外資零售“列強”已紛紛踏入中國,分食中國市場這塊“蛋糕”。
目前,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業中已有40家左右在中國“搶灘登陸”。美國沃爾瑪、法國家樂福、德國麥德龍、日本伊藤洋華堂、英國Tesco等等洋名字對中國消費者而言,早已耳熟能詳。
值得注意的是,入世這幾年,這些外資零售巨頭不僅加快了在中國擴張的速度,其進入的業態也由單一向多樣化演變。
有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商業領域利用外資從1992年開始,截至2003年9月,全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約30億美元,批準設立外資商業企業264家,分店2200多個,其中絕大部分為新型流通業態。顯然,外資零售巨頭的“觸角”無論在地域上還是數量上都已經大范圍的伸展。入世三年,只是進一步加快了這種伸展,或者說擴張。
當然,“入世三年情況證明,對外開放不僅沒有損害國內批發業和零售業的發展,反而加速了中國分銷業的改革和業態的轉變。目前,中國分銷業發展狀態良好,社會商品零售規模不斷擴大。外資批發和零售總額比重沒有超過10%。”對外經貿大學WTO研究院院長張漢林對于入世三年零售業的總體發展情況給予了上述客觀評價。這表明,外資進入雖不斷加快,但沒有對國內零售業造成太大沖擊。
而從內資方面來看,由于洋“和尚”的進入,對于迅速提高我國流通現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國內的流通企業也學到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管理經驗、營銷技術和業態,促進了國內流通企業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了一些具有較大規模與品牌優勢的零售商,如上海的百聯集團、北京的王府井(資訊 行情 論壇)、大連的大商,武漢的武商等;另一方面,入世的同時由于行業改革同步展開,國內民營資本也在不斷壯大。國美、蘇寧已是零售業當之無愧的民營新秀。與此同時,其它一些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也紛紛介入零售業,如復星、新希望(資訊 行情 論壇)等,從而進一步豐富了國內零售業的格局。